我市中心城区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有了较大改观。近期,市教育局作出新的规划,将在斑竹印象、王河小区、长征社区、顺江小区等10个保障性住房和还房小区建设规模不等的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应该说这是一项惠及群众,利在千秋,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的重要民生工程。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不能单靠政府的纯资金投入,还需要相关部门从政策和办学理念上进行新的转变。
一、单纯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服务面临的问题
1、政府投入资金压力过大。规划修建的幼儿园分布广、数量多,从基础建设、装饰装修到设备采购将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短期内难以解决。
2、师资力量矛盾突显。公办幼儿园管理队伍和师资力量都有严格控制,10个公办幼将增加大量公办幼儿教师编制,相应增加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等财政支出。这给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带来更多压力。
3、建设周期过于漫长。受资金、员工和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园的建设很可能成为一个长期工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难以从根本上尽快解决幼儿入学难的问题。
国务院在2013年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把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的改革方向。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这样,既能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抑制编制扩张,又能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
为此,建议在我市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上,可由政府向具备资质的民办幼儿园“购买”学前教育服务,使这一普惠性公共服务能落地推行。
二、目前各地政府购买学前教育的方式
常见的购买方式包括直接购买与间接购买、竞争性购买与非竞争性购买。所谓直接购买,是指政府用现金或代币券的方式向民办园购买服务,这是一种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购买服务方式。如上海市规定,在发展较快、公办幼儿园暂时没有布点的新兴小区,政府选择优质民办幼儿园以公办园同等收费的方式接收划定区域内的儿童,政府则给予每生每年2000元的补贴。间接购买,是指政府采用非现金或代币券的方式购买教育服务,比如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教师工资、社保经费等,在北京的委托办园模式中,采取的便是减免房租的方式。竞争性购买强调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公开招投标;二是建立在不同主体契约关系之上的购买程序和购买合同。非竞争性购买多表现为以奖代补,比如在厦门,民办园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基本合格四个等级。民办幼儿园每晋升一个等级,政府会给予财政奖励10万元。
三、我市具体操作建议:
1、可采取竞争性购买把幼儿园办学主体权移交给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负责幼儿园主体工程修建,室内装修、运动场修建、教学设备设施、师资队伍配备等全部由社会力量自行解决。具体基础建设可采取BT模式进行。
2、可采取直接购买通过核定办学学位数补贴差价的形式。 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小区人数规模,核定每个幼儿园的幼儿入园学位数,根据公办幼儿园财政拨款标准,政府根据核定学位数向办学主体支付相应费用。
3、在实施过程中可允许社会力量进行多元化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主体,在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学位数范围内,按公办幼儿园统一收费标准收费;在核定学位数以外,允许社会力量办学主体按照市场需求提供部分优质服务。
4、对政府购买学前教育体系提前进行系统性规划。由于政府购买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式,在探索中要注重制度层面的系统性规划和设计,如政策目标、实施过程、政策后效等。尤其要注重监督机制的设计,可由政府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考核监督机构,定期对幼儿园的建设、招生、收费、运营等情况进行全面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新的合作方式。